关于“劳动”的五个错误认识
2025-06-26 工位系统
1886年5月1日,美国2万多家企业的35万名工人停工上街,举行了声势浩大的,要求改善劳动条件,实行8小时工作制。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工人运动、劳工史上的里程碑事件,1889年,5月1日被确定为国际劳动节。
因此可以说,享受生活,才符合劳动节的本意;拒绝加班,才是对劳动节最大的尊重。如今,西方“万恶”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,有些个别地区甚至已经实行起了6小时工作制,乃至4小时工作制。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:不“压榨”工人的“剩余价值”,西方资本家们怎么赚取利润呢?
事实上,关于“劳动”,以及和劳动直接相关的“财富”等看似浅显的概念,在人们的认知中,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错误。比如下面这五个。
“劳动创造人”的理论,至今快七十年了,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。其实这是错的。所有的动物都要劳动——它们为了存活必须觅食,这就是劳动。
有些动物为了获取食物甚至要流血、拼命。但从古到今,没见过哪只猴子或老虎变成人。
是什么让人成为人的?不是劳动,是理性。人的劳动是需要思索和强制的理性行为,劳动之前先要想活该怎么干,怎么样才可以少出力、多出活,各种步骤都要预先考虑好。
劳动不仅需要理性,还需要经验,有些劳动看着最简单,但那也是人类长时间积累出来的。用什么积累出来的?理性。
尤瓦尔·赫拉利说,人类懂得分工合作,懂得建立规则。为实现更高效的交换,人类创造了货币符号。为维持长治久安的公正规则,人类创造了政府。
这种强大的虚构能力(理性),是其他动物都不具备的。动物的劳动都是直截了当而简单的动作,不会考虑方法步骤,只是完全的本性行为。
好吃懒做、好逸恶劳,这两个词大概是批评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,逃避劳动时最常用的词了。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:“爱劳动是人类的天性”。
但事实是,人类的绝大多数劳动,都是被生活所迫。如果吃穿不愁,什么都是现成的,极少有人愿意出力受累地劳动。
孟子说过“食色性也”,承认人类天生追求安逸的愿望,才是尊重人性的善举,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前提。“逸”和食色一样,是人的基本需要,夏避暑,冬避寒,活得舒适些不是罪过,否则,怎么会有劳逸结合这个词呢?
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就说过,“好逸恶劳,亦犹夫人之情也。”是说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,既是人之常情,当然就是本性了。
而每一次技术进步,都是为了让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,更好地享受生活。
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幸福,不是得益于劳动强度慢慢的变大,恰恰相反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。今天人们追求的所谓“财富自由”,其实质就是不用劳动、生活品质也不会下降。
有句话说得好,“文明是懒人发明的。”正是因为好“逸”的天性,人类才发明了替代四肢的动力机械,发明出替代大脑的智能机器人,“好逸恶劳”并不可耻,反而是推动人类发展、享受更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。
“老板或者商人,很少参加劳动,但却赚钱最多,因为他们奸诈,剥削劳动者。”这一错误观念从两千年前的重农抑商时代延续至今。
表面看来,企业家很少参与体力劳动,没有像农民一样辛勤耕作,也很少与工人一起炼钢、造纸或者打磨家具,甚至很多“脑力劳动”企业家也没有参与,比如,图纸设计、原材料的引进、商品的营销计划,等等。然而,企业家真的是多余的吗?
当然不是。事实上,没有企业家,就不会有企业的建立,“体力劳动者”和“脑力劳动者”连劳动的机会都没有。企业家的职责是,发现市场需求,并配置各种资源将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产出。或者说,企业家的职责,不是劳动,而是“发现需求、并有效配置资源”。
企业倒闭,不少人认为只是老板的事。然而,这是关乎所有人的大事。因为企业是经济组织的基本细胞,企业出问题了,意味着经济出问题了;经济出了问题,下一步必然是大规模的失业、财政困难、社会动荡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。
然而,每当灾难过去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教训,继续仇视企业家。而一个国家的进步,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能离开企业家们所创造的财富。
正是因为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智慧,是多数人所不具备的,而企业家的获得高收入,就是市场支付给他们的报酬。
世界上唯一可以“不劳而获”的只有贫穷,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只有梦想。因为劳动不一定是“挥汗如雨”,也不一定就是“伏案疾书”,劳动创造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,因此,我们关注的重点,应该是创造,而非单纯的劳动。
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说:企业家是冒险事业的经营者,是技术创新、财富创造的先驱,市场上所有的人都要搭他们的便车。
市场中,很多人不亲自参与生产,仅仅依靠资本运作就能赚取高额利润。这种看起来空手套利的“投机取巧”,被很多人看作不道德的“无本生意”。其实,这是对金融的误解。
有钱但不会投资,只能叫守财,有能力,无资本却只能无奈。正如一条鱼,在普通人的手里,仅只是一条鱼,而在企业家的手里,可能变成观赏的作用,可能被拿来交换其他物品。正是因为企业家具有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。
资本天生逐利,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中,钱会流向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人手中,他们会用这些钱创造出更多的财富。而假如没有一个活跃的、有创造性的金融市场,整个经济将走向僵化和衰败。
可见,智力才是最高的成本。经济学家滕泰将它称作“软价值”。软价值是一个新的概念,但并不是新的领域,事实上,不仅卓越的投资眼光,一个代码、一种虚拟货币、一部好莱坞大片,一场思想盛宴,都是软价值。
▲1920年代福特汽车厂在生产T型车,由于采用了装配流水线秒钟生产一辆车
传统时代,我们的财富观更多是一种“物质财富观”,与之对应的是硬价值——即我们只看重那些由劳动创造出来的,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财富,而忽略了软价值,那些靠智慧,而非简单劳动创造的财富。
勤劳致富,这句话几乎慢慢的变成了公理了,但却经不起推敲。绝大多数苦守这个理念的普通老百姓,鸡鸣即起,日落方归,却极少有挣出体面家业的。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,已拥有财务自由的一些人,其劳动量同他人相比,也并未有所增加。
农民勤劳,民工勤劳,清洁工人勤劳,你见这些人中有富裕的吗?为什么勤劳而不致富呢?
这里的关键就在于,劳动创造出来的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垃圾,比如一个不懂做饭的人,会把很多好食材弄得无法下咽。
按照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,既然人人都可以劳动,每个人的财富就应该是均等的,历史上农民起义“均贫富”就是这么提出来的。但现实中我们大家都知道,均贫富并不创造新的财富,只是分配别人已有的财富而已。
创造财富靠的是人的智慧,而人和人的智慧是有差异的,因此,财富有多有少是正常的。
比如,某人发现了一座铁矿,然后招募大量工人进行采掘,他无需亲自劳动就可以发家致富,因为在他发现这座铁矿之前,它们被认为是一堆普通的石头而已。他是用什么发现的呢?是他的知识或者经验,我们统称为智慧。
几千年来“劳动创造财富”的观念根深蒂固,这恰中皇帝的下怀。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”,这是儒家思想对皇权统治的一大贡献,因为只有没命的劳作,才会免去思考的时间,而一个人失去了思考能力,唯一的念想就是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温饱梦想。这样的人,也就基本不可能致富了。
再延伸一步,这也是皇权时代,为何重农抑商,为何将读书人锁在书斋里的缘故——就是让人没时间思考,没有闲心创造,进而达到“弱民、贫民”的目的。
今天,虽然我们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,但是,以上这些流行于上一个世代、甚至更为久远的错误的“劳动观”和“财富观”仍然大行其道。这些观念仇视“资本主义”,将几乎所有的贫富问题都归结到“资本主义”头上,却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成就视而不见,这是非常可悲的。
决定一个人的行动,不是利益;决定社会行动的,也不是权力,而是我们拥有怎样的观念。观念上的“贫穷”和谬误,比贫穷本身更可怕。
如果不能警醒这些基础观念的谬误,倒退回一个更糟糕的经济体制之中,集体返贫,将不再是杞人忧天——20世纪的种种灾难至少已经表明,强权、资本很难主动汲取历史教训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中国留学生打“飞的”往返澳洲上学!下课就回国,每个月4次,极限操作引热议
读书、思考、文化、史学,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、史、哲、政、法等方面优秀文章。
从“卖芯片”到“造生态”,营收首破20亿元!乐鑫科技是如何掘金AIoT万亿市场?发现好公司
河南省2025年高考分数线公布,普通本科批历史类471分,物理类427分